星降文库 应用技巧
试论“春夏养阳、秋冬养阴”
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篇》提到:
>“夫四时阴阳者,万物之根本也。所以圣人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,以从其根,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。逆其根,则伐其本,坏其真矣。故阴阳四时者,万物之终始也,死生之本也,逆之则灾害生,从之则苛疾不起,谓得道。”,
又有:
>“逆春气则少阳不生,肝气内变;逆夏气则太阳不长,心气内洞;逆秋气则太阴不收,肺气焦满;逆冬气则少阴不藏,肾气独沉。”
>“春三月,此谓发陈、天地俱生,万物以荣。夜卧早起,广步于庭,被发缓形,以使志生,生而勿杀,予而勿夺,赏而勿罚,此春气之应,养生之道也。逆之则伤肝,夏为寒变,奉长者少”。
>“夏三月,此谓蕃秀,天地气交,万物华实。夜卧早起,无厌于日;使志无怒,使华英成秀;使气得泄,若所爱在外,此夏气之应,养长之道也,逆之则伤心,秋为疟症,奉收者少。”
>“秋三月,此谓容平,天气以急,地气以明。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;使志安宁,以缓秋刑;收敛神气,使秋气平;无外其志,使肺气清,此秋气之应,养收之道也。逆之则伤肺,冬为飧泄,奉藏者少。”
>“冬三月,此谓闭藏,水冰地拆,无扰乎阳。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;使志若伏若匿,若有私意,若己有得;去寒就温,无泄皮肤,使气亟夺,此冬气之应,养藏之道也,逆之则伤肾,春为痿厥,奉生者少。”
(注:四季X卧X起的组合,此处有违普通排列组合的规律,按五行类象的通常规则,应该春早卧早起、秋夜卧晚起才对,正在查考中)
这些理论成为中华传统医学发展的重要基础。
古汉语晦涩难解、语焉不详。简简单单八个字,从中应该解读出多少涵义,使多少后人费心猜详。历代名家都有所解读,却众说纷纭。
高士宗《素问直解》:
>春夏养阳,使少阳之气生,太阳之气长;秋冬养阴,使太阴之气收,少阴之气藏。”
此句的意思是说,春夏之时,自然界阳气升发,万物生机盎然养生者就应该充养,保护体内阳气,使之充沛,不断旺盛起来,不要做损害体内阳气的事;而在秋冬之时,万物敛藏,此时养生就应顺应自然界的收藏之势,收藏体内阴精,使精气内聚,以润养五脏。
笔者认为,此类观点最大的不足是把春夏养阳、秋冬养阴绝对化,缺乏辩证思维。如果古人无法清晰地描述逻辑、前提、因果。春夏是否要养阳、秋冬是否要养阴,,正常情况下,顺时保养有益健康(不过只是适度的养护、保健,不能过量滋补),病患却不能一概而论。
另外,汉语晦涩难明之处,须从细微处审辨。以通常的汉语语法,“使太阴之气收”、“使少阴之气藏”完全可以为使太阴这股气收起来、使少阴这股气藏起来。这样便与原义大相径庭,秋季是太阴当令,冬季是少阴当令,两气所主的事物应高度活跃,不存在收、藏的情况,能收、能藏的是自然界整个系统的气场,在这两个季节开始收敛、蓄藏,映射至人体相应减少运动,但太阴、少阴二气本身却是旺相的。
张景岳《类经》:
>“阴根于阳,阳根于阴,阴以阳生,阳以阴长。所以圣人春夏养阳,以为秋冬之地;秋冬则养阴,以为春夏之地,皆所以从其根也。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,每因风凉生冷,伤其阳气,以致秋冬多患疟泄,此阴脱之为病也。有秋冬不能养阴者,每因纵欲过度,伤此阴气,以致春夏多患火症,此阳盛之为病也。”
意思是说,若能在春夏之时养阳,可预防秋冬之寒病;而在秋冬之时养阴,可预防春夏之火症。张氏的注解体现了阴阳互根的观点,因为养阳不能脱离阴,养阴不能脱离阳,即王冰所说:“阳气根于阴,阴气根于阳,无阳则阴无以生,无阴则阳无以化,全阴则阳气不极,全阳则阴气不穷。”
张景岳所说"春夏不能养阳",是指春夏以为到了阳季而任由风吹受寒等,一入秋冬腹泻等寒病发作,反之,秋冬不能养阴,是指秋冬造成肾阴虚而阳气盛,一到春夏季与自然界相并,造成上火等阳气过盛的病。
王冰之类的阴阳互根,哲学意义上是对的。不过寻常百姓日常养生保健,还是用清楚明白且可执行的方法来理解好些。
现代专家将“春夏养阳、秋冬养阴”概括为三层意义:一是适应四时的养生方法,生长属阳,收藏属阴,所以,春夏养生长之气,即为养阳,秋冬养收藏之气,即为养阴;二是养阳指养心、肝二阳脏;养阴指养肺肾二阴脏;三是养阳要顺从阳气生长的特点,使阳气发泄;而养阴要顺从阴气收藏的特点,不要使阴气发泄。
至此,可以作出的更为明确的总结应如下:
春季属木,应保养生发之气,五脏中对应肝,养护的方法古经称为“广步于庭,被发缓形”,实则是尽量舒展身心,不要抑制应当生发的事物。睡眠应早睡早起。
夏季属火,应保养长养之气,五脏中对应心,养护的方法,实际是注意使身体综合机能的强盛达到一定程度,尤其保重心脏机能的强度。睡眠应晚睡早起。
秋季属金,应保养收敛气,五脏中对应肺,养护的方法,实际是顺应自然界的活动使松驰而消散下来,睡眠应晚睡晚起。
冬季属水,应保养
以上的“养”是指藉由自然之力得到全面而混成的养护,可以得到比平常较好的效果,如对应经脉之气不弱,并不必特别用医用药纠补。
2025.05.01
四月 初四
乙巳 庚辰 庚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