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专家谈第六脏后感

2017-06-27

《养生堂》是国内数得上的养生栏目,其中请来的专家学者都是德高望重的人物。然而6.24的《养生堂·第六脏中的长寿经》却让人有点无语。

节目伊始便打出大大的“人体第六脏 观外知内疾”字样。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、主任医师韩学杰老师上场,介绍了不少观手而知心血管病(包括未病):

大小鱼际红,多因痰热内盛,可见于高血压病患者;
大小鱼际红且伴指腹部发红,多因痰瘀互结,热毒内蕴,可见于中风病患者;
大小鱼际有红点,连接成片状,多因热毒内蕴并逐渐发展,可见于高脂血症及脂肪肝患者;
大鱼际红、拇指根部中间小血管隐现,多因痰热内盛,瘀血阻于心脉,可见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;
小鱼际发红,多因肝胆热盛、胃肠积热或阴虚火旺,可见于胆囊炎、胆结石、便秘等胃肠疾病以及糖尿病的患者;
掌色红多为肝阳亢盛之体,手掌过红预示其性格暴躁,主要因痰热上扰清窍,有中风及心梗的危险。

中医本就讲究望闻问切,望是诊病的第一步,韩老师阐述的内容(至少原理上)并不超出望的范畴。

这些可能包括了诸多医学专家的研究成果,具体效验如何,星降并不想怀疑医学专家。

然而人体真的能有“第六脏”?

查了一下节目引据的资料,是清陈念祖(修园)著的《医学实在易·手心主说》,相关内容原文很短,全文摘录如下:

“心乃五脏六腑之大主,其包络为君主之外卫,相火代君主而行事也,所以亦有‘主’名。何以系之以手?盖以手厥阴之脉,出属心包,手三阳之脉,散络心包,是手与心主合,故心包络称‘手心主’,五脏加此一脏实六脏也。”

原书“手心主说”下还有额外加注“即心包络”四个字。

不说不说中医自古以来牵强附会处实多。中文字词内涵丰富,于诗词中极富美感,却极易混淆概念。
  观以上语句,星降尝试作一厘清,原作者阐述的应包括如下几方面:
  
  1、心的作用为君,称为君火,心包络(即心脏外围的一层筋络)起辅助作用,为相火,心包络正常与否与心脏具有很高相关性,所以称为代心行事,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心的作用和意义;
  2、经脉中厥阴心包经行到手上,使心和心包络的很多现象在手上得到体现;
  3、“手心主”指的是心包络,即心包络运行正常与否既决定手的现象,也决定心脏是否正常(其实现代科学并不试图将心与心包络分开),所以称之为“手心主”
  4、十二经脉中或许是为了能将五脏与六腑统合,除五脏之外另加上心包经作为一条经脉。

由此而知,《医学实在易·手心主说》中并没有将手称为“脏”,手上的现象顶多能算是厥阴心包经运行状态的外化和影射,陈念祖极为清楚其主述的对象是心包络,没有丝毫含混之意。

“脏”者藏也,“腑”者府也,都有蓄藏之意。脏腑不是单为了称呼人体的一个器官或部位,而更表明了其不同于体表各器官或部位的重要之处,脏腑各为不同功用的精气所藏,如水出于湖海,归于湖海,经脉正是供精气往复循行的河网,支撑起人体的正常运作。

脏数五,腑数六,在建立十二经脉的时候无法简单统一。但为了经脉理论能够有效运行,古人选择了心包络作为第六脏。脏数六代表的是基本五行,而腑数六及十二经脉的整体都是建立在五运六气理论基础上的。这其实是不同子系统,日后另文再论。玄易中这种五行遇到六数的兼并处理并不鲜见。

不细说玄易的深精理论,一个极为简单的概念,能称为“脏”的必然深藏于人体内部,且主管精气(或用现代语言暂称为一部分功能)运行,手足只是人体一个外化的工具,其不能称为“脏”显而易见。

更不必说严格意义上而言,五脏各主一行,与五行对应关系极为清晰,才能引用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对人体各种病症进行推断诊治。第六脏可能再创造一个新的元素生成“六行”么?

医易互通,如没有五行支撑,中医也将成为无水之木。IT业今天的成果累积都是在二进制的基础上,如有人于阴阳二极外真的发明出第三极,所有运行中的系统都将崩坏。希望今天的中医业者还是要懂一些五行原理,使所循的中医之道严谨缜密,才能用对中医、用好中医,将中医发扬光大。

欢迎评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