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行杂说——体会内经五行叙述风格

2019-07-22

《素问·脏气法时论》第二十二条仔细揭示了五脏各病在不同季节的变化。通常认为这便是天人合一的具体体现,也是千百年指引中医的至高法则。

原文:
  “病在肝,愈于夏;夏不愈,甚于秋;秋不死,持于冬,起于春,禁当风。肝病者,愈在丙丁;丙丁不愈,加于庚辛;庚辛不死,持于壬癸,起于甲乙。肝病者,平旦慧,下晡甚,夜半静。肝欲散,急食辛以散之,用辛补之,酸泻之。”
  后有心、脾、肺、肾各脏变化,生克关系类同,兹不举。
  (注:起是指身体有起色,而不是病再加重)

作为有一点五行经验的中医新手,初读至此,颇为困惑。一个“病”字未免太简单了。
  凡病即为异常,不说五行的基本观念,凡事都须从正反两面去分析,这是常识,脏气有过盛不足都可以成病,禀气不同,各季节(按文字中是五季的模式,加上长夏)都会体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,这种不同才是五行值得细加玩味的地方。

以肝为例:
  肝属木,如肝气过盛(隐含条件,土金之气不太旺盛,如果金木两两皆强,先成病的应该是其它脏器如脾而不是肝),夏属火,为木所生五行,其耗减木气,使过盛的作用不太明显,有利缓和病情,秋属金,制木,使木气得抑,肝病应减轻,冬属水,生助木气,肝又渐强。春季木气当盛,病应更重。
  如肝气不足(对应的隐含条件,水气倾向不足,土金尤其金倾向偏强),夏季火克金,木气受克减少,肝也应升强,是为得救,秋季金克木,受克加重,冬季水生木,可恢复肝气,再至春季时肝气充足,可以不病。

上述两种变化趋势,肝气过盛与原文的结果明显不符,必须肝气不足而金略强,才能完满地印证。如金不强,夏表现就不够明显,而秋则会呈方向相反的表现。

上古生产力低下,先民对某脏无法获得充足养护的担心,可能远过于某脏太强人身禀气失衡的可能,或可以理解。

继续向下,读至此处豁然开朗:
  “夫邪气之客于身也,以胜相加,至其所生而愈,至其所不胜而甚,至于所生而持,自得其位而起。必先定五脏之脉,乃可言间甚之时,死生之期也。”
  这段文字清楚说明了前文所述病的本质,所有致病都是外来的不利因素而起,即便,至少是本身累积了一定不利情况,因邪气(包括而不限于季候、时运)较强而诱发,获得外力生助会趋于好转,至其所生之季,客气对主气的关系是耗(泻),所不胜,是客气泄主气,病加重,后续因天气而生的演变。翻译成习惯的五行生克语言就是,因邪气过强,自身受克而病,受生而缓和,被泄而加重,泻气时无大变化,本身当运时好转。
  这样,病与天时相感,在各种时节的变化趋势就很清楚了。只是它只说了一种可能。
  每种五行都可令五脏各自得病,不同病因,产生的趋势波动各有不同。着眼于所病之脏气,单只旺衰便是方向上的不同。

下文“肝欲散”起几字也极难理解,有与常理不同的生克关系。这里姑且顺从多数医家的认知,认为原文体现肝强(郁积)下应作的处置,用辛味(金)制木以实现木性畅达的一种回归,其余补、泻都相对于用金这一目标而言。
  即令如此,来自内经内部的确认应该是最有力的,本章描述的“因胜而病”应该不能否认。

前后联系起来,笔者认为整段文字的书写结构,就是以(内外交感后)某脏气不足作为主要病症详细阐述了其在不同时令的变化趋势,因凡病有不足有太过,在叙述完不足的情况后,对太过的情况给出一定处置方法,以实现一个较为全面的交代。

是以读《内经》文字万不可不经过辨析,如只看机械的文字翻译,虽然看得到在描述生克,很可能其意义却与直观的印象不同,须体会其中的隐含条件,务必使多种角度的流转变化均为契合,才能准确体会其论述的前提与结果。
  五行是无局之局,只要有五行和生克存焉,无局处也自然有局。

欢迎评点